黃金果的栽培與管理      黃金果  

 

農試所鳳山熱帶園藝試驗分所 劉碧鵑‧賴幸宜

 

一、前言

 

黃金果(Pouteria caimito Radlk)又稱加蜜蛋黃果、黃星蘋果,中國及新加坡名為黃晶果,英名AbiuCaimito,屬山欖科(Sapotaceae)膠木屬(Pouteria),為原產亞馬遜河上游的熱帶果樹,主要分布於安地斯山脈東側,包括委內瑞拉、秘魯、厄瓜多爾、千里達及巴西等,並傳入澳洲北部達爾文及馬來西亞、菲律賓等國。

 

1987年鳳山分所首次自新加坡引入,在本分所及屏東縣高樹鄉試種,1994年又由馬來西亞引入兩品系,另國立屏東科技大學也引入數個品種。試種結果發現,黃金果頗能適應台灣風土,種植後23年即可開花結果,病蟲害少,管理方便。目前中南部地區已有零星栽培,產品大多以宅配銷售,消費者尚難於市面上見到,物稀為貴之下,目前銷售價格頗高。

 

二、植株性狀與品種

 

黃金果為多年生常綠性喬木,枝葉及幼果均會分泌白色膠狀乳汁。株高可達2m以上,枝梢細長下垂。葉互生,長1020cm,寬36cm,長橢圓形,嫩葉淡綠,成熟葉轉呈深綠色,全緣,先端鈍尖,葉表光亮。

 

花為兩性花,花小,花梗甚短,單生或29花簇生於分枝或主幹上。花瓣45裂,淡綠色,長0.40.8 cm,花柱短,可自花授粉,大多在夜間(6:008:00)開放,少數花在早上6:00開放,開花期有特殊香氣,為蟲媒授粉。

 

果實形狀因品系及結果期而異,呈長卵圓、橢圓或圓形;幼果皮深綠色,有少許絨毛,成熟時果皮轉呈光滑鮮豔明亮之金黃色,果頂平整或微尖;果重100900g,果徑711cm;果肉乳白色,半透明狀,皮肉不易分離,未熟果或近皮

 

部會有膠狀乳汁,食之帶澀味,成熟果則味甜,平均甜度1215°Brix,無酸味;果肉質地與風味,品種間差異極大,有極甜至淡而無味者。種子14粒,單粒種子重約56g,長34㎝,黑褐色或深褐色,外有膠質物。

 

台灣目前尚無命名的栽培品種,品種名稱大致依據引進地區及果實大小而分:(1)菲律賓大果種:果重600g以上,糖度及風味較差,果肉硬度也較低;(2)新加坡中小果種:果重250600g,產量高,甜度高,口感較脆;(3)夏威夷長果種:果實扁長形,果尖微凸,果重約250350g,雖較為耐寒,但包裝運送較不便。

 

三、風土適應性

 

黃金果在熱帶及亞熱帶地區都可以生長良好,因原產於熱帶地區,性喜高溫,耐潮濕,植株較不耐寒,必須加以保護,遇10℃以下低溫,葉片容易受寒害而黃化脫落,因此,栽培地區的平均氣溫以2530℃最適宜,強日照下果實容易日燒;年雨量在10003000 mm,少雨地區宜有灌溉設備;台灣以中南部低海拔(300 m以下)地區不會有霜害之處為宜。土壤的適應性廣,但仍以肥沃、排水良好,土壤pH5.57.5為宜,在石灰質壤土及排水不良處,會有葉片黃化現象。枝條較脆,應有適當防護措施或栽植防風林,另外也應避免栽種於有根瘤線蟲之地。

 

四、栽培管理

 

()繁殖:

 

1. 種子繁殖:果實成熟後,剖取種子,洗去種皮之黏質物,立即播種於砂床或培養土中,發芽率可達85%以上,千萬不可將種子晒乾或放置於冰箱內貯藏,以免失去發芽力。一般播後34週即可發芽,育苗期間若水分供應不當,容易有根腐情形,致葉片黃化似缺鐵症。目前黃金果的繁殖仍以實生苗為主,其幼年期短,定植後3年即可結果,為目前最主要供苗的方法。

 

2. 無性繁殖:若發現優良株系,可用嫁接、扦插或高壓等無性繁殖方式,以確保優良母株的特性,但因繁殖速率不高,目前無性繁殖苗無法配合市場需要,以致植株表現多少會有變異。嫁接時期以春、秋兩季為適,嫁接方法有切接、

 

靠接、芽接等。砧木通常用自根砧,同科的星苹果(牛奶果)或蛋黃果雖可做為砧木,但嫁接成活率不超過三成。利用嫁接繁殖苗木,具有縮短幼年期,提早開花結果,亦能確保品種純正,不產生變異,因此,未來必須克服嫁接技術,提高嫁接成活率;在微噴霧設施下,可採取嫩梢進行扦插繁殖;高壓繁殖時選取12年生的外側健壯枝,樹皮環剝2公分寬,之後覆以濕土或水苔,23個月後可發根,待根系發達後截取下,即可假植或定植。

 

()定植:

 

黃金果的行株距約為56m,嫁接苗在種植後第2年、實生苗在定植後第3年即可開始結果,第5年即可進入盛產期。定植後不需刻意的修剪,僅需適度去除徒長枝使植株矮化,避免遭受風害而使枝條斷裂。為了使樹形張開,苗期宜摘心,促進分枝,稍微加以誘引拉開主枝,控制株高在22.5m以內,方便採收管理。

 

()施肥:

 

台灣目前尚未有黃金果的肥培試驗,根據澳洲的試驗報告,四年生之結果齡樹,每年施肥四次,依NP2O5K2OMgO1212172之比率施用,每年每株約施2.75 Kg。幼齡樹則以速效氮肥為主,以促進幼苗生長。

 

()病蟲害防治:

 

目前為止,黃金果在台灣的病蟲害種類甚少,且因果實圓滑鳥類也甚少為害,僅東方果實蠅及粉介殼蟲為害較嚴重。在防治上可參考小漿果類的用藥,惟在使用前需先做小面積試驗,確認無藥害後才做大面積防治。主要病蟲害及防治方法分述如下:

 

1.東方果實蠅:為黃金果最主要的蟲害,為害相當嚴重,防治上是以含毒之甲基

 

丁香油誘殺或以芬殺松、芬化利乳劑1000倍等藥劑防治。此外,套袋或網室栽培可減少農藥的施用防治次數,套袋應在著果後3星期,於果實直徑3公分以上時套上白色紙袋,其他材質套袋對果實著色或品質較不理想,太早套袋果實容易落果。

 

2.粉介殼蟲:一般甚少發生,但因發生時會誘發媒病,影響葉片的光合作用及污染果皮,降低果實商品價值。防治方法可參考小漿果類使用40%滅大松乳劑1000倍等有機磷劑防治之;套袋亦有隔絕效果,惟袋口應緊密。

 

3. 蚜蟲:主要發生於新梢、小花處,吸取枝葉汁液使葉片捲曲,並誘發媒病,可利用2.8 %畢芬寧乳劑1500倍或50%達馬松溶液1000倍來防治。

 

 

五、生理障礙

 

 

()裂果:

 

夏期果因土壤水分變化過於劇烈而發生,同時隨著果實成熟度的提高,裂果率也會提高,因此,注意田間的灌溉與排水,提早採收可避免此生理障礙。另外調查發現,裂果的發生與株系有關,大果品系的裂果率也較中果來得高。

 

()果肉褐化:

 

發生原因不明,果實的外觀無異狀,但內部果肉卻呈褐化水浸狀,失去商品價值,影響消費者購買信心。此症狀發生於高溫的夏果期(78)居多,且株系間有顯著差異,調查發現果皮愈薄的株系,發生褐化的比率愈高,並且隨成熟度的提高發生愈為嚴重。目前鳳山分所正嘗試探討栽培管理方式來解決褐化的問題,或選育出夏果不易褐化的品種。

 

()日燒:

 

夏果因受陽光直曬而產生日燒,利用白色紙袋套袋稍可防止。

 

六、產期及果實性狀

 

在台灣黃金果每年可開花結果2次,產季因品系及地域氣候略有差異;南部主要產期在23月及68月,中部產區則稍晚於南部12個月。近兩年因氣候稍有異常,開花結果陸陸續續,有不時花的情形。夏期果自開花到採收約需

 

6875天,而冬果生長期約需80110日左右。果實的甜度因季節而異,初春及秋冬期之果實較甜(1214°Brix),最高可達18°Brix,夏期果風味較淡(1012°Brix)。春果結果量較少、果形較大;夏果結果數多、果形較小。同一樹的果形亦因季節而異,夏果較扁圓形。

 

七、採後處理與調理

 

果實自開始轉黃至完全變金黃約需36個星期之久,最適採收期為果色由亮綠色轉為淺黃且近果梗微綠,太早採收果皮切口乳汁甚多,果肉率低,且易黏口有澀味;全果轉金黃時,果肉易過熟而褐化;夏果約1/22/3轉黃即可採收,而冬果全轉黃時才可採收。黃金果較不耐貯藏,於15℃下約有8天的櫥架壽命,為免果實因受到寒害的影響使果皮褐化,應先用報紙包裹後再置於冷藏庫中,而於室溫下則只有4天的櫥架壽命。

 

果實主供鮮食,黃熟後果肉呈果凍般的半透明膠質狀,滋味甜美Q滑,惟因果皮富含膠質與鐵質,易受氧化而成褐色,剖開後應儘速食用。食用前先用利刀將果實縱切一半,挖除種子後,再用湯匙取食果肉或再縱切成片狀,用手剝離果皮後食用,若經冷藏後食用,口感更為清涼爽口。此外,有人試著將其與鳳梨或芒果,加上牛乳打成果汁食用,或是製成冰淇淋。

 

八、果實營養成分及利用

 

果實營養成分,依據巴西的分析報告,黃金果主要營養成分如下所示: 黃金果所含營養成分(100公克果肉可食部分)

2.1

公克

灰分

0.7

公克

維他命C

49

毫克

 

1.1

公克

96

毫克

維他命A

130

微毫克

 

碳水化合物

22

公克

45

毫克

維他命B1

0.02

毫克

 

3

公克

1.8

毫克

維他命B2

0.2

毫克

 

74.1

公克

卡路里

95

維他命B3

34

毫克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假日農夫吳啟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