紅龍果

 

國產優良品牌紅龍果生產管理技術作業標準
撰稿: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台中區農業改良場 邱禮弘

壹、前言

    紅龍果為仙人掌科三角柱屬,多年生攀緣性肉質植物。早期台灣引進之品種具有自交不親合性,其產量低,且果實小,不具市場價值,因此少有經濟栽培。近年,已選育出具大果豐產、高甜度且自交親和之品種,且因種植1年內即可收成,再加上具耐病蟲害及不良環境之特性,使其栽培價值大幅提升。

  全台栽培面積近千公頃,公頃產量為22~25公噸,中南部為重要產地。但因產期過於集中在夏季,已造成不小的銷售壓力;雖然已有利用冷藏方式來部份調節盛產期的出貨量,但由於夏季果實多而小,且甜度低,再加上冷藏後的品質並不理想,使得消費者普遍認為紅龍果是價賤質差的水果。殊不知每年11~12月之秋冬果實,因發育期間日夜溫差大及樹勢負荷少,且沒有雨水過多之逆境,期果實既大又甜,加上色澤艷紅,頗具市場吸引力。但因已近產季末期,其產量非常少,且價格昂貴;一般消費者在大賣場上,只能購得夏季盛產時的冷藏果品,或經遠途運輸之進口貨,而無緣品嘗到真正紅龍果的高品質內涵。

  近年因部分農友全心全力投入經營管理,即使於夏季盛產期間也能生產優質價昂之紅龍果,促使紅龍果產業逐步走向高產值的作物行列;再加上東期果產調技術的研發效益,使得紅龍果迅速成為國內熱門的新興作物。由於國產紅龍果不僅外觀迷人,且果實甜美多汁,又富含維生素、纖維素、葡萄糖及礦物質,再加上生育期極少使用農藥來防治病蟲害,可稱得上既健康又味美的佳果。

 

貳、主要栽培品種

  國內的主力經濟品種可區分為白肉種及紅肉種等2種。白肉種是屬於大果、白肉、高甜度及自交親和之品種。而紅肉種則為大果、紅肉、高甜度但自交不親和之品種;惟目前因選育而推廣之品種尚可區分為圓型(成熟時果萼處易裂)、長型(似白肉種)及自交親和品系等。

 

 

參、栽培管理

一、氣候土宜

  紅龍果喜終年溫暖、雨量分布均勻及日照充分的氣候。土壤必須具備良好的通氣性及排水性,且以土質肥沃之砂質壤土為佳,而土壤pH值以5.5~7.5間為宜。如於冬季易降霜地區及排水不良的低漥地,均不適合種植紅龍果。

 

二、栽植方式

  主要以單柱式及隧道式2種為經濟栽植法。

(一) 單柱式栽培法:

        每種植穴立1單柱,一般種植2~3株扦插苗,離地高度約5~6尺,於柱頂誘引側枝向四周下垂生長成傘狀的栽培方式。此法便於整枝修剪,新梢生育空間大,容易培育強壯之結果枝。

 

(二) 隧道式栽培法:

  每行畦面立有「十」字型或「ㄇ」字型固定架,中間及兩側另拉緊固定鋼(鐵)索,以利枝條攀附及誘引生長成垣籬面之栽培方式。此法可有效利用株與株間的生育空間,增加結果面的調控,以及夜間燈照的產調效益;惟應注重結果枝的整枝誘引作業,以促使結果枝均勻分布於垣籬面上。

 

三、高畦整地

  排水良好是紅龍果園整地的首要考量。因此,由水田轉作或地下水位高之農田,均應採高畦栽培,並打破不易透水的犁底層,以利排水順暢。整地前先均勻撒施充足之富含粗纖維質的牛糞堆肥,其用量應視30公分土層之土壤有機質含量而定;一般有機質含量低於2﹪時,其用量為30公噸/公頃;介於2﹪~3﹪時,用量改為20公噸/公頃;若高於3﹪時,其用量減為10公噸/公頃。

 

四、整枝修剪

(一) 冬季重剪:

  於當年度秋果採收結束後的12月份,是適宜進行重度整枝修剪的作業時機;此時近主枝(幹)處的新梢已陸續萌生抽長。重剪的對象是以2年(含)生以上之枝條為主,或枝條朝上的棱柱芽眼已因疏芽或疏花及採果而明顯減少時,也應一併剪除。剪除部位應留適宜長度(一般10~20公分)的基部,以利萌生新梢而為下年度結果枝;剪除數量以占原全量結果枝條的50~70﹪為宜。另第3~4年生植株的結果枝條,因尚未完全滿佈結果棚面,因此剪除量不可太多,以免影響下年度的產量。

 

(二) 新梢疏刪:

  每年產期結束至翌年的4月,是新梢的抽生時期。一般萌生在下垂結果枝上的側梢,應儘早全部剪除,以減少養份的虛耗及分散;而近主枝(幹)處之新梢則視結果棚面配置需求,以進行疏刪作業。

 

 

   

 

五、新梢摘心

  整枝修剪後所留之新梢,經誘引向四周生長成下垂枝條時,必須於適當長度及適宜的離地(畦面)高度,採行摘心作業,以利新梢成熟肥大而形成優良的結果枝。

 

 

一般於新梢長度達90~120公分時或於離地高度40~50公分處,進行頂梢摘心作業。

 

 

 

六、營養調控

  4~10月份是紅龍果花蕾形成的生殖生長期,依栽培地區的不同,而有不同批次的蕾苞形成。一般白肉種約有6~9批次主要量產的花苞生成,而紅肉種則約有10~12批次。由於每批次花苞出現的間隔日數只有15天左右,而花苞至開花日數約17~18天,且果實生育日數僅30~35天;因此為避免影響果實發育期間的營養供給過於分散,而導致的果品不良,必須進行以下的營養調控:

 

(一) 即早疏蕾:

  於花苞長度約2~3公分時進行第1次疏蕾作業,以每結果枝留1花苞為原則,並選留大小一致的蕾苞,其餘刪除。雖然有經上述選蕾處理,但於開花時其花期仍可能錯開達3~4天;因此仍須進行第2次的疏花蕾作業,此時選留花期只錯開1天且開花數量較多者(一般為第2天及第3天開花的花蕾)。如此於收穫時,果實間的成熟度(日數)僅相差1天,將可避免品質參差不齊的現象發生。

 

(二) 隔批留果:

  由於每批次花期之間隔日數約15天,為避免同一載果期間產生花苞期、開花期、綠果期及轉色期等生育階段的營養競爭,而造成果實品質的下降或果品不一現象,可採行間隔批次留花苞的處理改善之;意即調控每個月原可生產2批次的果實,現更改為只生產1批次。經此調控處理,將有利於病蟲害防治的安全用藥,以及果品調控的肥培管理作業。

  雖然此處理方式會減少果實數量的收穫,但卻可增加大果率及品質的提升;因此年度總產量僅略減,但總收益卻可增加。此外,隔批留果也有錯開批次產期的效果,有助於市場供需及售價的提升。

 

(三) 枝條飽滿:

  生殖結果期間如有三角柱枝條變瘦弱,呈現或扁或枯萎現象,即警示植株營養不良;此原因可能由於結果量太多或施肥量不足所引起的,同時也應檢視根系有無因浸水或施肥所造成的傷害。

 

七、摘除花瓣

  紅龍果是屬於夜間開花,並於第2天早上即逐漸謝花的作物。由於花器碩大且為肉質狀,謝花後其花瓣(含部份花萼)易腐解而後乾燥脫離果實。但如於謝花乾燥過程遇上天氣陰雨或濕度高,其肉質狀的花瓣易腐爛而感病或污損到果實表面;因此必須進行摘除花瓣作業。摘除時機為開花後第4~5天,此時花瓣與果實頂部(即果萼)已產生明顯的離層,可輕易摘除萎凋的花瓣又不傷及果萼的組織;如此有利果萼周緣萼片的優型化。

 

八、果實套袋

  紅龍果進行套袋不僅可免除因用藥或枝條肥培時的污損,還可達到促進果色鮮艷、果型圓整及果萼細緻化的效果,因此套袋是優質紅龍果的品質保證。一般於謝花後2星期內,即可進行套袋作業。套袋材質並無嚴格限制,一般以能阻絕陽光及無污染果實之虞者為材質的考量重點。由於套袋作業將增加生產成本,因此建議用於培育特級果品時使用,才符合經濟效益。

 

九、人工授粉

  目前經濟栽培的白肉品種,不需要進行人工授粉即可自行肥大,即使進行人工授粉,也無明顯提升果品效益;惟紅肉品種大部份仍需於夜間進行人工異花授粉,才能確保大果率的生產。人工授粉時機於花朵綻放花藥開裂時,一般於晚上9時許至凌晨2時間最適宜;此時花粉量多,也較易蒐集。授粉工具為毛筆及淺碟皿。而人工授粉的技巧必須掌握”先授後取“的原則,才可避開自花授粉情形發生;因此可先蒐集4~5朵的花粉量後,才進行人工授粉作業。每朵花在完成人工授粉後才進行取花粉作業,而最初取花粉用的花(4~5朵),可於最後才進行人工授粉,如此即可完全達到異花授粉目的。另利用放養蜜蜂授粉也可達到異花授粉目的而增進大果率,惟人工授粉的效果最好也最穩定。至於人工授粉用之花粉源無論是來自紅肉種或白肉種,其二者效益並無明顯的差異。

   

 

十、肥培管理

  紅龍果的肥培管理必須特別注重土壤水分的維持,以及勤於補充肥料的施用。

(一) 水分管理:

  紅龍果的根系完全不耐浸水,因此豪大雨時及排水不良處都會傷及根系。一般地際部浸泡水24小時即會損及大部分的根系,而造成植株漸次枯萎;因此排水良好是開園的必要條件。但也由於其根系淺而廣佈表土層,地表需全年維持濕潤狀態才能確保淺根系的活力;因此畦面應進行敷蓋,而溝面(即作業道)則採行草生栽培,如此將可完全顧及到紅龍果的水分維持需求。果園樹冠下如能裝置噴(灑)水管路,不僅可調節土壤水分供給,也可有效均勻調控液肥的噴施。

 

(二) 施肥管理:

  考量紅龍果的生理特性及形態,建議少用葉面(枝條)肥培,而應加強土壤的肥培管理。其土壤施肥技巧如下:

1.基肥:施用含高氮磷鉀及高有機質的有機複合肥料為主,於11月下旬~12月進行全園撒施。基肥施用後,樹冠下畦面可利用2期作稻稈來敷蓋,而溝面(作業道)則可進行深度10~15公分的中耕作業,以確保所施用基肥的物理性及化學性功能。

   

 

2.追肥:以土壤液肥澆灌為主,撒施為輔。撒施用的肥料以N-P2O5-K2O含量分配均勻即可;而液肥澆灌則應考量是含高氮或低氮複合肥料的選擇。一般於綠果期間可用含高氮的即溶複合肥料,一旦進入轉色期則可改用含低氮的即溶複合肥料。載果期間利用土壤液肥澆灌,可同時一併提供充足的土壤水分,以利果實的肥大發育。至於追肥頻率應由枝條形態變化來認定,一般於載果期間若有枝條逐漸呈現乾扁形態,即意謂追肥量不足,應加強追肥量或施用頻率,以維持強壯樹勢。

 

肆、產期調節

  一般紅龍果的盛產期於白肉種為7~10月,紅肉種則為6~11月;由於植體營養之生理特性,其盛產期之果品不佳,但進入秋冬季之果品則明顯轉好,市場售價也相對提高,但因近產期尾聲,其產量偏低,不敷市場之供應需求。經臺中區農業改良場與南投縣集集鎮農會之產學合作,已研發出優質冬期果的經濟量產技術,並辦理非專屬授權的技術移轉。以白肉種而言,本項產調技術可額外增加11月下旬至翌年1月冬期果的經濟量產,其公頃產調收穫量可達20,000~25,000公斤,且果大質優,深受市場喜愛;以台北第一市場近年之批發價而言,特級品每公斤可賣到100元以上。因此藉由紅龍果的冬期果產調技術,將可實質提高農友收益,且可讓消費者真正品嚐到優質的台灣紅龍果。

 

伍、重要病蟲害防治

  紅龍果最主要的病害為炭疽病,而蟲害則為東方果實蠅,惜目前尚未正式核定防治用藥。惟臺中區農業改良場現已完成炭疽病田間用藥試驗,以23﹪亞托敏水懸劑2,500倍或62.5﹪賽普護汰寧水分散性粒劑1,500倍,皆可防治紅龍果炭疽病。而東方果實蠅可利用果園周邊懸掛甲基丁香油誘殺器,或於紅龍果植株(果實除外)點施膏狀的賜諾殺餌劑,以降低東方果實蠅為害機率;另採行綠果期套袋作業更是有效阻絕東方果實蠅為害的防治方法。

   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假日農夫吳啟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