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 

 

 

 

傳統工業的發展概況

木炭業

  清代,本鎮大肚台地滿山的相思樹林185,到日治時期,相思樹種植的面積還相當多,因而促使大肚山居民從事燒木炭工作者眾。目前本鎮發現保存最完整的木炭窯有一座,定名為「晉江寮火炭窯」。木炭窯位在晉江里,東晉路與北勢東路交會處。窯齡約有二、三十年,主體構造是由紅土夯成,頂部是圓形狀,與人同高的出炭門,還有增溫口,以及數個排煙孔所構成的。頂部上面覆蓋石綿瓦材質的遮雨棚,以防土窯淋雨倒塌。製造木炭所使用的材料是相思樹。現引述拙寫一篇「走進木炭窯的世界」,傾訴著本鎮燒火炭的悲歡歲月。

走進木炭窯的世界

童年的印象,在寒風颯颯、凜冽刺骨的冬季裡,升上一爐火,一會兒,滿室暖和起來;應用在佳節慶典、圍爐吃年夜飯、煎藥、禮俗儀式中的火爐,使用的燃料就是木炭。那一塊塊黑嚕嚕的木炭,俗稱『火炭』。你知不知道木炭怎樣製造出來的,木炭的材料是什麼?木炭窯的構造嗎?您是否知道本鎮碩果僅存的一座火炭窯遺址,位在晉江里東晉路與北勢東路交會旁,陳家父子在這燒木炭已有好多年,大概在幾年前歇業。如今,有生意腦筋的人,將木炭窯廢墟改頭換面,「造窯嗜啡」,賣起咖啡、飲料。
  日治時代到光復後的四、五十年間,本鎮從事燒木炭工作的人還不少,居住在大肚山台地的幾個村落,晉江、六路、埔子、北勢等里的居民,在務農為主、天然氣不普及的年代,燒木炭是平常普遍的工作。當大肚山台地的相思樹漸次砍伐殆盡,製造木炭的材料在本地不易取得,只好往外地工作燒木炭,足跡遍及東勢、八卦山等地,甚至遠到台東、八里、枋寮等地。二、三十年前,在本鎮「崎頭」鎮南路旁、六路厝的窯股、鹿仔港寮、埔仔、晉江寮等地零星散佈火炭窯。從這些遺跡可推知早期大肚山居民從事燒木炭工作極盛。我家兄弟姊妹多,食指浩繁,父親為了多掙點錢,平時幫農打工外,經常到東勢、彰化等地燒火炭;甚至過年過節,為了多賺錢自願留守看顧窯火,沒回來圍爐團圓,說真的,在孩子的心裡烙下永不消褪的落寞感。如今,燒木炭行業沒落了,要再看到木炭窯更是不易,特別是現場燒窯製造木炭的情景。現在就來一趟傳統行業「木炭窯之旅」吧!186

生態與生活之間

  沙鹿東依大肚山麓,大部分屬於台地地形,少部分是清水隆起海岸平原。台地屬於紅土礫石層分布的 區域,即台地礫石層,地質以一至三公尺厚的紅壤,與下覆蓋約五十公尺之上下的礫石層。這種土壤含氮量多,有機質和磷酸較少;雨季集中在夏天,氣候乾燥,冬季季風強勁。因此,在農業的利用上是劣等土地,而不易種植作物的礫石地,適宜相思樹的生長。在這種特殊的地形環境,以及農業經濟的因素之下,促使昔日相思樹種植頗廣,並演變成製造木炭最佳的材料。生活在貧瘠的自然環境裡,大多數家庭生活非常貧困,除非擁有較多土地的大戶人家外,一般人必須到處打工、幫農營生,而燒木炭作為副業是在這樣的因素下發展出來的。從事燒木炭行業,大多數的人只有被僱用當砍伐相思樹、燒窯的工作,而少數有點積蓄,並敢於冒險,有生意頭腦的人當「頭家」,即「貿頭」,負責向林主買相思樹林,再請工人砍伐,然後就地造窯進行燒木炭的工作。

黃花滿台地、戀戀相思情

  「大肚山前大海西,嶔崎道路古來迷,綠堤一帶相思樹,日為行人送馬蹄。」這首詩訴說著黃花開滿大肚台地,戀戀相思樹之美的意境,並從此詩的年代可窺出在道光年間,相思樹已是大肚山極為普遍的樹林。

  昔日製造木炭的最佳材料是相思樹,它和先民之間的生活結下不解的情緣。百餘年來曾被大量種植作為燻木炭材料的相思樹(Acacia confusa Merr.)遍布在台灣各地的丘陵山坡,而大肚台地也不例外。曾幾何時,木炭業隨著相思樹砍伐殆盡,天然氣的普及,木炭窯走向式微、沒落的命運,因而促使本鎮山坡地闢成梯田種植荔枝、甘藷、甘蔗等果樹雜糧作物。所以,往昔相思樹印象逐漸在老一輩的記憶中消失。不過,在大肚台地的山坡地、乾河床、谷地、荒地,仍有相思樹林的蹤跡。

  相思樹的記憶,在童年的印象中特別深刻。猶記得,老家旁有塊未開墾的空地是一簇相思樹林。每當春夏相思樹盛開時分,一球球的小黃花絮綴滿枝椏,妝塗得一片片燦爛的金黃花海。三、四十年前,我和父親常到山上撿拾相思樹枯枝,它易燃且無刺激的燃煙,是上等的柴薪;我們也利用相思樹幹自製陀螺,材質堅硬特別耐打;大夥孩童爬到相思樹上玩耍是常有的事,抓金龜子、掠「青笛仔」(綠繡眼)、看鳥巢…,這樣玩上大半天也樂此不疲;在相思樹上尋找「蟲宿」(蟲繭),然後賣給收購蟲繭的老伯伯,賺些零用金,價錢還不賴唷!

  製造木炭材料的種類很多,最早以九荊木為主,《諸羅縣志》記載:「炭:以九荊木者為佳,質堅難燼。雜木次之。」可見清朝康熙末年,九荊木是製炭的主要原料,也使用其他樹幹製木炭,不過最好的材料還是九荊木187。或許九荊木不普遍,而且價格昂貴,後來改以滿普遍的相思樹為主;也有人使用龍眼樹、荔枝樹製炭,但並不多。為什麼相思樹是製炭的最好材料呢?燃燒時不出油,冒出來的煙不會刺激眼睛,相思樹炭的發熱量大的優點。此外,相思樹幹被廣泛應用在建築、枕木、車輛、礦坑木、農具上,因具有材質堅硬、耐摩擦、耐衝擊、耐水溫等特性。目前,只有在烤肉或特殊用途時才使用到木炭,日常生活中根本就用不到了,反而應用在工業上相當多,例如乾電池內的炭粉、濾水器用的活性碳濾心等化學原料。另外,木炭還有一種特殊的用途,應用在喪葬禮俗上,放在墓穴風水裡,伴隨著人類長眠黃泉188

  相思樹對於生長的環境並不挑剔,能適應貧瘠的土地,耐風抗旱,且生長速度快。所以,貧瘠紅土礫石的大肚山,相思樹適應的很好,在「清代志書上已有記載,到日據時代仍相當多」189。由於大肚台地滿山的相思樹林,因而促使居民從事燒木炭的工作者眾,或許多少與環境有直接關係吧!

  相思樹(Taiwan cacia)的學名Acacia confusa Merr.,俗稱相思仔、台灣相思、相絲樹,屬於豆科或含羞草亞科,相思樹屬,常綠喬木。真正的葉為羽狀複葉,在萌芽或幼樹可以看見;而後,真正的葉退化了,代之而起是在樹上所見鐮刀狀、平行脈的假葉,可減少水分的散失,有利於對乾燥惡劣環境的適應;這種是由葉柄特化所形成的假葉,兩端均為漸尖形,葉脈3-7條,相互平行,是互生。春至夏季開花,為金黃色圓頭狀花序。莢果深褐色、扁平而薄。

燒木炭的過程

  木炭窯的構造:主體可分為窯壁和窯頂。窯頂是圓頂狀,似蒙古包;圓頂邊緣有六、七個排煙孔,各有其通道通至窯底部的入煙口。窯壁裡面有一大空間是放置相思樹幹(製造木炭的地方),另隔一小空間為燒柴加溫的地方,隔間牆有一列通煙口相通;另有出炭口(燒窯和悶窯時封住)以及增溫口(燒木材的入口)。通常窯的頂部上方一、二公尺高,昔日大多以稻草或菅草搭建成遮雨棚,免得雨淋日曬、風吹雨打,可延長使用的壽命。通常在相思樹林地邊,選擇適當地點建土窯,以夯(舂)擊土質方式造窯。大肚台地的木炭窯主體以當地的紅土為建材,特別堅固。

  木炭製作過程:將砍伐下來相思樹削去槎枝樹葉,莖幹放置在窯內,頭上尾下的方式密集排列豎立在炭化區;出炭口需要以磚塊或石頭和著溼泥土混合封住;然後加溫口添柴燒窯,日以繼夜不停的燒,不能讓窯火熄滅;差不多經過5至10天的「陽火」加溫,溫度約350℃—1000℃,即可停止燒窯(視經驗來判斷),然後封閉燒柴口和頂部的排煙孔。用「陰火」(熱氣)將相思樹幹悶上一、二十天以上在開窯(根據封閉的溼土是否變乾加以判斷),再從出炭口搬出炭化的木材,那一截截黑漆漆的木材就是木炭。有時候,打開窯門後木炭突然著火燃燒起來,這時候馬上要再封閉窯口,等二、三天後再打開窯門。因為窯內溫度很高,遇到空氣進來立即燃燒,如果不立即封閉的話,木炭可能會燒完殆盡,損失會很慘重。工人進入高溫的窯內搬出木炭,這種辛苦是一般人難以體會的。

  木炭的製造,不是直接用火燃燒樹幹,而在另空間日夜不斷的燃燒加溫,利用流動的熱氣(陽火)逼出樹幹的水氣,加溫一段時間再封閉,用窯內的陰火悶上數日,使其脫水、完全炭化,就成為木炭。木炭成品分為二種,一種就是豎立的相思木上半部,燻煙旺盛且熱,炭化較完全,材質粗且脆,品質較好,使用時比較不會燻,價格較高,就是一般所說的「木炭」;另一種是相思樹幹尾端,因豎立在窯的下半部,熱氣流動到底部溫度稍低,炭化不完全,木材較細且堅硬,燃燒時比較有煙,品質較差,價格也較低,這種木炭俗稱「馬腳」190

  現代人已經很少人使用木炭,只有在烤肉或民俗祭典時使用,怪不得燒木炭的行業離我們越來越遠,逐漸被時代所淘汰。不過,火炭業和先民的生活情緣是不可抹滅的,木炭窯記錄著傳統產業發展的歷程,先民胼手胝足披荊斬棘的奮鬥史。有機會不妨來參觀木炭窯,緬懷先民的生活智慧。


185

王仲孚,《沙鹿鎮志》,前引書,p. 92。志書上已有記載,相思樹到日據時代仍相當多。

186

此篇走進木炭窯世界一文是綜合個人所蒐集的資料,還有先父李交先生生前從事燒火炭工作的回憶,以及陳松先生的口述、現場解說等資料細說著木炭窯的種種。

187

九荊木炭色白如雪。

188

南瀛產業誌,網路。

189

王仲孚,《沙鹿鎮志》,前引書,p. 82。

190

因枝椏,有如馬腳直立著。
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假日農夫吳啟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